试验性“中心科学”教学体系第一次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0-06-15     浏览次数:次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科技创新呈现出多元深度融合特征,不仅体现在多学科的交叉协同与融合,也体现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发模糊。化学因其衔接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与生命、能源、材料、医药、环境等应用学科的“关键学科”属性,其“中心科学”地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化学专业自然成为了培养能应对多学科交叉研究挑战本科人才的先锋队。我院于2019年9月开始,以2019级23位本科生组成的实验班为试点,探索性实践试验性“中心科学”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突破传统课程体系中二级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以理论、原理和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为主线,树立学生的“中心科学”思维和交叉科学研究能力。

在该教学体系探索性实践近一年之际,我院于6月12日下午在同安二106会议室召开第一次教学研讨会。会议由化学拔尖计划工作组组长曹晓宇教授主持;教务处黄艳萍副处长,数学科学学院宋翀副教授、周达副教授、方明助理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吴顺情教授、吕铁羽副教授、黄巍副教授、曹秀凤副教授,我院吕鑫副院长、任斌副院长、各教学与实验平台负责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共计四十余位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部分老师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参会。 

吕鑫副院长向来自教务处、数学科学学院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课程组的老师们表达了欢迎,也对我院众多教师们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提到,现代社会中学科交叉、多学科协同已变为常态,这也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化学作为关联各基础及应用科学的“中心科学”地位日益凸显,这些都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的显著特征。为此,为培养出基础扎实、眼界开阔、能跨界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建立宽口径的通识和基础教育及兴趣导向的分流培养机制已十分重要。 

曹晓宇教授介绍了试验性“中心科学”教学体系的建设背景、意义、目标、具体举措及重难点等,强调该体系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各学科核心原理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程俊教授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分享“大班授课,小组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小组研讨课上学生在研讨课导师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宋翀副教授、张洪良教授、曹秀凤副教授、黄巍副教授、汪骋教授、任斌副院长、任艳平教授等分别对该体系这一年来通过成立跨学科联合课程组开设的《自然科学中的数学Ⅰ/Ⅱ/Ⅲ》、《力学》、《电磁学》、《振动与光学》、《基础化学Ⅰ/Ⅱ》、《化学测量基础》、《基础化学实验Ⅰ》等相关课程进行简要介绍、经验总结及未来规划。

之后,大家主要围绕课程组织形式、授课方式、师生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师生普遍表示该教学体系虽然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收获颇丰,尤其是小组研讨课和文献总结式任务获绝大多数学生正面反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如:较难找到真正适合该教学体系的教材,需重新梳理并整理讲义;一年级第一学期仅12教学周导致该体系学生单位时间内学习强度过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师较难把握教学难度和进度;如何进一步增强不同课程授课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协调,切实做到不同课程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等。 

通过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与会各学院老师们分享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经验,交流讨论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推动我校跨学科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文/雷越 陈玲玲  图/陈玲玲)

 

上一条:我院博士后张瑷珲、胡程奕荣... 下一条:迎百年校庆 朱永官院士做客厦...

Baidu
sogou
Baidu
sogou